2006年11月30日 星期四

青海察爾汗鹽湖(Salt Lake)

 


青海察爾汗鹽湖 美麗鹽花綻放(Salt Lake) 


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的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的鹽湖。由於這裏氣候乾燥,年降雨量不及蒸發量的百分之一,一切綠色植物均難以生長,但卻孕育了晶瑩如玉、變化萬千的神奇鹽花。


鹽花是鹽湖中鹽結晶時形成的美麗形狀的結晶體稱謂。鹵水在結晶過程中因濃度不同、時間長短不一、成份差異等原因,形成了形態各異,鬼斧神工一般的鹽花。


這裏的鹽花或形如珍珠、珊瑚,或狀若亭臺樓閣,或像飛禽走獸,一叢叢,一片片,一簇簇地立於鹽湖,把鹽湖裝點得美若仙境。


近年來,每年前來觀看鹽花奇觀的國內外旅遊者多達數萬人。


 


 


 


幾名遊客在察爾汗鹽湖觀賞鹽花。


 



察爾汗鹽湖中形似 "海濱別墅"的鹽花


 



察爾汗鹽湖中亭亭玉立的鹽花


 




察爾汗鹽湖中狀如 "倦鳥歸巢"的鹽花


 




察爾汗鹽湖中正在形成的鹽花


 




察爾汗鹽湖中形似立於浮冰上的北極熊的鹽花


 



察爾汗鹽湖中正在形成的鹽花


 




察爾汗鹽湖中狀似蘑菇的鹽花


 



 察爾汗鹽湖中形似白天鵝的鹽花


 


P.S.: I am sorry to inform everyone that these pictures always missed  and I don't know what's happening on them. The original pictures have some problem to file into my computer and I had deleted them.


 


 


2006年11月25日 星期六

下雪了,一片白雪皚皚(Snow)

今天是星期六, 難得早上沒下雨,趕緊從車庫內拿出大鋁梯, 清除車庫屋簷的排水槽,上面積滿櫻桃樹葉而且結成薄冰(這是夏天欣賞櫻花享受櫻桃的代價), 隔壁上海奶奶還建議我砍掉櫻桃樹(cherry tree)省掉秋冬掃一大推落葉. 一棵百年老樹,我怎麼捨得, 此時,老樹早已抖落了身上最後一片枯葉,但夏天茂密的樹葉是炎炎夏日自然降溫的好幫手. 昨晚的低溫,讓草地屋頂都結了一層薄冰,在庭院做了約半小時,腳雖然已穿了襪子又穿了雨鞋,仍使腳趾凍得失去知覺 ,趕緊進屋多穿一雙毛織襪子(購自二手商店 形狀似聖誕老公公襪).除了清洗排水槽,也耙乾淨所有的樹葉---五天前小孩耙(rake)樹葉尚留下一堆漏網之魚(葉)沒清除,雖然在庭院只有三小時左右,但我的腳趾已凍到疼痛,非得用吹風機不可.








住溫哥華一年多了,  早已不覺得人在異國.但下午5點多的綿綿雪花,讓大地變成白皚皚一片,美極了!也讓人換起身處異鄉的情愫.大女兒晚上8點多下公車走路回家,她說淋著雪花,踏著白雪回家,  多浪漫啊! 猶記得去年冬天才下兩次雪,已讓我們興奮不已(有如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喜悅),也讓昱全賺了他人生的第一次money(幾個同學下午3點下課後,拿著鏟雪工具,到高級住宅區一戶一戶地詢問剷雪).這裡的中學生(滿16歲以上),每個人都會想辦法課後去打工賺零用錢,連16歲以下的teenager(十幾歲的人),也找機會賺小錢.這是文化的差異, 這裡畢業前的中學生,學校都會轉介工讀2個星期的工作後,才能畢業.  (2006/11/25)



雪下了一天多,已經積雪二十幾公分,前後院的走道全部被白雪覆蓋(它的綿比台灣吃的綿綿冰還細,當地的白人小孩還故意趴倒在雪地上,再吃上幾口綿冰,mmm...看他吃的模樣好像很好吃). 所以從昨晚開始,我們不得不輪流剷雪(shovel snow), 我昨晚剷車道的厚雪,因昨天是星期天,昱嬛邀了兩位同學加上昱全在自家後院做雪球玩丟雪球,除了招待她們中晚餐外,還得請孩子的爸送女兒的同學回家.今天報紙報導剷雪前要先做暖身運動否則會閃到腰,我雖然沒閃到腰可是早上起床全身痠痛,這也算是一種運動吧!昱伶早上剷後院甲板的雪(昨天被昱嬛她們玩雪球弄得亂七八糟),而老公則到下午才剷除自家前外的行人道,(傍晚才聽鄰居Mary說---下雪時的每天早上10:00前必須剷除自家外行人道(sidewalk)的雪, 否則要是有人因此受傷,他們可有權告上法庭.啊!又是一樁文化差異,下次得注意了.                                      (2006/11/27)


 


 




星期二中午12:30在麗京廣場二樓有一場講座(workship)--大學以外的選擇。為了讓昱伶多了解此地的教育體制,我們兩位不得不早上就開始一位剷小車道的厚雪,一位拂去小車上的厚雪。我們花了近2小時的時間,這還包括煮2鍋的熱水,沖掉前後擋風玻璃的薄冰及車門的四周薄冰,才開得動車子. 這已讓我們遲到20分鐘上課了.下雪的冬天,才讓我們知道家中有兩個室內停車位多好啊!     (2006/11/28)




2008/01/26下午開始下雪,連續3天的晚上下雪,也剷了3天的雪,雪累積約40公分高,是我們來溫哥華來最多的一次,可是溫哥華市中心沒下雪只是雨,因為它靠海邊,溫度高成不了雪,但據說十幾年前曾一天下雪到膝蓋高,在大溫哥華地區還是少之又少的奇景。上星期六01/19住的本拿比城市(Burnaby)一早就下大雪,但健走的朋友去列治文 Hiking 卻沒任何雪,這又是因為它靠海之故。


 


2006年11月15日 星期三

讓家中有小孩的父母之省思(for parents)

以下ㄉ文章是我朋友轉寄給我, 這個觀念也是我自有小孩後,  一直朝此方向對待我ㄉ孩子, 如古訓--寧願做個苦命ㄉ子女,也不要做別人ㄉ輕鬆媳婦/女婿-----




給小孩十分的愛
小孩就會百分的吃定你
不信試試看!
小孩要管教  不可一直以愛對待他
出了社會老闆無法教  就成了草莓族
他成了草莓族  你就成了第一代被棄養的可憐族



 
再富也要"窮"孩子

 
(星洲日報╱副刊 文:柯世力 2006/07/31)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
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
 
 
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
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料尺,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
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
 
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後,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
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再富也要窮孩子(雖然我並不富有)。
 
幾年下來,我漸感難於堅持下去,
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布告欄上,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匿名信”,
才又深感無論如何得貫徹始終。
上述“私函大公開”(是無奈才將私函公開吧?)
很有轉述的價值,茲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
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里出的惟一一個大學生後,心里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
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掛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
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
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
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
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
 
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
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
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
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
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
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
 
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
不知在大學裡,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做超音波掃描時,
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4胞胎?

難以兩全其美

我執教的學校,有2男2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4胞胎兄妹。
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4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4次塞給4名可愛的孩子,
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
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
恐怕會顧得了“量”來顧不了“質”。

我之所有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
“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

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
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 ,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
“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
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
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
 
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
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不同意義的象征

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里提到的不孝兒,
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再苦不能苦孩子”模型塑造出來的典型“模”特“兒”。
 
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
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只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
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里和馬到成功,
而是象征一只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
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4天就活活餓死了。
 
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
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
 
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
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
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
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里或護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
 
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
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
 
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
 
含在嘴里護在翼下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
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
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
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們已不能參與了……。
 
 
素如  200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