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冬奧在溫哥華(Olympic Winter Games in Vancouver)

從2/12的開幕式開始到2/28日的閉幕式結束共17天的溫哥華冬季奧運會,終於圓滿結束了,很驕傲加拿大得了最多的金牌(14個),只有親身去溫哥華的市中心消磨一天,才能體會加拿大人愛國心的團結,互不認識的街道行人可以因為自家的奧運選手得金牌了,而互相歡呼吆喝喊出整齊一致的>>>C-a-n-a-d-a,  C-a-n-a-d-a,................

                                                                                                                                                                                                                                                                                                                                                                                                                                                                                                                                                                                            從星期五(02/12/2010)冬奧的開幕式開始,許多溫哥華人就瘋狂地擠進市中心看熱鬧,我家的老大也跟著每天到半夜12點過後才回來(是生氣也是擔心她的安危)。我從小就不是歌迷、影迷、棒球迷,現在換個國度,仍不是這類的Fans,近日每天聽同事談論冬奧的運動比賽,電視也是整天的轉播比賽情況,有同事放假日還想去市中心人擠人,累啊 !  結果第二天同事說,累死人了,人擠人,搭個高鐵排了大長龍!


2009年的夏天旅遊溫哥華的有名景點---英吉利海灘(English Bay)時,就已經有了一點冬奧的氣息,因為冬奧在溫哥華的符號就是以原住民(Inuit)的古老符號為標的,而海邊就矗立了一個標的物。冬奧開幕式(ceremony)一票要加幣$700到1000,一般階級可能無法付得起,但是仍有人瘋狂買票擠進,他call in 給電台DJ自述政府都匝那麼多錢在奧運上了,百姓買昂貴的票參加開幕式又算什麼呢! 說的有道理!   可惜的是2月12日星期五的開幕式前幾小時,一位滑仰臥小雪橇者 (Luger),竟在惠斯勒的場地練習時急速滑出跑道而摔死,奧運迷們為此事還挽惜了一整天。過幾天後的滑雪比賽,半小時內就看到幾位比賽的女生,因半空滑下時重心沒抓穩,而翻滾數下,有的還再重摔滾下來,喔!  好危險的運動,我不懂如此帶生命危險的的冬季運動,西方小孩(連大人)都樂此不疲! 要是台灣的父母,一定三申五令不准小孩碰此類運動了!記得小時候暑夏的溪邊戲水,因為有小孩被水濄捲入水中而淹死,那戲溪已經是一個禁地! 


看看下面一篇文章來自 此地報紙 "The Province" 2月25日的報導(Moms hope for best, fear worst)--有關冬奧選手的媽媽,如何過著心驚膽跳的日子,但仍需苦中作樂地觀看小孩的比賽。>>>



"Inukshuk"  symbol launched for luck. 此愛斯基摩人的古老符號,代表冬奧好運的開始。


 


******Moms hope for best, fear worst 媽媽們期待最好的,害怕最壞的 **from The Province


                     Head injuries: Nightmare 'always there' but calmness, cheerleading usually win頭部受傷: 噩夢總是在那裡,但是冷靜、歡呼喝采通常贏。


Number one on the list of Olympic mothers' fears for their sons and daughters: a head injury. Their children slide and leap on snow and ice at velocities that can, in an instant, cause grievous bodily harm or death. 冬奧選手的媽媽最擔心其子女的是 頭部的受傷。她們的小孩在雪冰上急速滑行與跳躍下,有可能在一霎那間,導致嚴重的身體受傷或死亡。


"Every parent says, 'I hate the calls from hospitals,; :says Toni Loo, 63, mother of Canadian Olympic snowboarder alexa Loo, of richmond. 每個父母都說,"我憎恨從醫院打來的電話"


"A head injury's a pretty serious injury. that is the unthinkable, and we all know that. All of us worry about that." 頭部受傷是相當嚴重的傷害,那是難以想像的,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事實,我們全部都擔心這種事發生。


Olympic athletes, of course, live under extreme pressure. For mothers, whose job it has always been to look after their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pressure mounts as their athletes climb to the top of their sport. 冬奧的選手,當然都生活在極大的壓力下。對做選手媽媽的而言,她們的工作總是照顧好小孩的身體與心理健康,當選首攀登上運動的最高峰時,壓力也隨著增高。


"I never realized how much more stressful it is at this level," Toni Loo says. "It's very much of a rollercoaster. When they don't do well in a  race and they're all down, 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say? And is it my fault because I didn't say the right think before the race?"  一位媽媽說, "我從不了解在這個層級的壓力有多大? 它就像是雲霄飛車,當小孩他們在比賽時沒表現好時,我會試想是不是我的錯,因為在比賽前我沒有對他們說對話?


Marilyn Mclvor, mother of Canadian women's ski-cross 2010 gold medallist Ashleigh Mclvor, also says the possibility of her daughter suffering a head injury is her biggest fear. But when she thinks about what Ashleigh actually does in the crash-and-smash world of ski-cross, she convinces herself to relax. "If she can actually do that sport, I can sit there calmly and watch her," Marilyn says. 一位在這次冬奧得金牌的選手媽媽也說, 她最害怕的是女兒遭受頭部的受傷,但是當她想到女兒在比賽時的撞擊情況,她說服自己放輕鬆," 如果女兒可以確實可以做此項運動,我就可以冷靜地看他比賽。


And for a parent, there's nothing better than watching their child succeed, to see the kid they took to practice for so many years perform on the world stage. "For her dream to come ture, we're so proud of her," says Char Agosta, 61 mother of Canadian Olympic hocky forward Meghan Agosta. "We always watched the Olympics on TV. We never thought that one of our kids would be here and represent their country." 而且對父母而言,沒有比觀看小孩成功,看他們那麼多年的練習以便在世界的舞台完成,更好的事了。


Joannie Rochette, the Canadian figure skater whose mother died Sunday, has credited her mon with pushing her to succeed. May Stewart, mother of famed Olympic swimmer Mary Stewart, had to do some pushing, but it was the city of Vancouver, and not her daughter, who received the shove. May, now 99, says her role in helping Mary, and her older sister Helen, also an Olympian, succeed was limited to driving.  But the daughters remember differently. 另一位選手的媽媽在這星期日心臟病過世,已經認為她的媽媽是在迫使她成功。


When in the '50s, the Vancouver Parks Board wouldn't open a pool for Mary and her friends to swim early in the morning, May rented the pool for $15 an hour.  To this day, May claims she didn't tip off the media, but the tactic worked. "The parks board got embarrassed and made the pool available," says Helen, 71, who swam for Canada in the 1956 Summer Games.




************                          冬奧冬奧,冬天在哪裡?                                    **********載自大紀元時報


       往年此時,溫哥華陰雨連綿,惠斯勒雪場白雪皚皚,完全是北國風光。今年,當參賽國代表抵達溫哥華時,卻發現似乎少了點甚麼,搞了半天,原來是冬天缺席了! 美國速滑雪選手馬西卡諾說,當他看到溫哥華居然一片如茵綠草的時候,心想>>>有沒有稿錯,他要參加的不是冬季奧運嗎?


      受氣候異常影響,今年溫哥華的一月平均問溫創下七十年來的最高紀錄,直到冬奧結束時,溫哥華都還暖如初春,甚至達到了攝氏10度,街道旁和花園裡的番紅花已開始發芽,蘋果樹也冒出花苞,如此暖冬,極為罕見。


      對來溫哥華觀看冬奧比賽的二十多萬遊客而言,暖冬增添了不少便利,卻造成了惠斯勒普勒斯山比賽場鬧雪荒,也急壞了溫哥華冬奧主委會。他們只好一邊用直升機從附近山脊將雪運到賽普勒斯山賽場,一邉人工造雪,並用秸稈先鋪墊出滑雪軌道,再鋪上雪,以解眉梢之急。


       由於塞普勒斯山潮濕泥濘,13日冬奧第一天的速降高山滑雪不得不延遲兩天舉行。後因大雨,15、16日在賽普勒斯山舉行的男女單板越野滑雪賽觀眾站票被迫取消,兩萬多觀眾苦不堪言。最後幾天的越野滑雪等比賽,又都不巧趕上了大霧,給不適應霧天競技的運動員帶來挑戰。


******************** 冬奧燃起多族裔移民的愛國情懷                      **********載自大紀元時報


       這是加拿大第三次主辦冬季奧運會。這次加國運動員不僅一掃前兩屆主場零金牌的尷尬,一舉捧回十四枚金牌,取得金牌第一的傲人成績,還創下冬奧史上單個參賽國摘金最多的新紀錄,同時刷新了冬奧主辦國摘金的最高紀錄。加國選手一次次贏得金牌,加拿大國旗一次次在競技場上升起,國歌一次次奏響,深深感動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族裔移民,對加拿大的熱愛和感恩油然而生。


       第21屆冬奧會的最後一天,天公作美,陽光明媚。午後溫哥華市中心人潮湧現,不同族裔的加拿大人不約而同從四面八方湧向市中心,歡慶加拿大男子冰球隊在與美國隊進行的世紀之戰中,成功衛冕。


       從溫哥華市中心四望,條條大路人潮如織,望不到盡頭,就像一片歡樂的汪洋。人行道、公車站的椅子上、十字路口的交通墩上都站滿了人,路邊酒吧更是人滿為患。歡呼聲、鑼鼓聲、小鈴鐺聲不絕於耳。


       人們身著加拿大冰球隊的服裝,身披加拿大國旗---楓葉旗,伴隨著四面八方敲鑼打鼓的節奏歡呼吶喊----突然人群中唱起了加拿大國歌(阿! 加拿大............),越來越多人加入,一曲唱完,興奮的人們揮臂狂歡,大大小小的楓葉旗飄舞空中,市中心儼然成了楓葉旗的海洋。穿梭如流的人們,不論男女老少,不論族裔差別,不論是否相識,臉上都站放出開懷的笑容,大家高高的伸出手,相互擊掌共慶加拿大的勝利。此時此刻,隔閡不復,憂慮蕩然。來自五洲、不同膚色、不同文化的移民統統融入身為加拿大主人的自豪裡。開心的印度裔男市指揮人們高唱加拿大國旗,喜慶的華人身披楓葉旗穿梭拍照,臉上印著楓葉旗的菲律賓族裔興奮的歡呼............


      一位少數族裔移民告訴記者,來到加拿大十幾年來,從來沒有認為自己就是加拿大人,但這次溫哥華的冬奧會,讓他第一次感到如此熱愛加拿大。




   



 



 


天氣冷,冬奧迷都會帶上此種特製的冬奧手套替選手加油或到市中心閒逛。有人不小心在觀賽時丟掉了,事後到失物招領區的一堆雜物中找尋,就是沒有此種特殊的手套。>>>>>>


 


這是冬奧的吉祥物,看似有東方色彩,中間的 Quatchi還真像孫悟空呢! >>>>>







******以下載自北美的世界日報(聯合報的姐妹報)之加園版---木棉之文章  ******


三年前,當溫哥華市中心開始倒數1000個日子,立下倒數看版,2010年冬奧的氣氛便已悄悄蔓延。上班人潮依舊湧現,四季仍依序更迭,正如潮來朝往般,人們生活在這個2010冬奧的城市,滿足而寧靜。隨著市長宣佈冬奧期間許多活動的開始,包括大眾捷運系統時刻調整、部分道路封閉等,人們才開始感受到一點不便。但是迎接這場盛會,當然也有更多歡樂氣氛,如同中國傳統年節般的喜慶佈置,溫哥華這個寧靜的城市,也要辦喜事啦!


一 夕間,街道上掛滿了藍白的旗幟,新聞節目裡,主持人在訪問人們對於顏色的喜好,答案自然是 "各有所好",其實顏色不是重點,炒熱冬奧話題才是目的。每天必經的捷運車站,突然來了工作人員,將候車區的椅子看板重新粉刷。路旁的newspaper stand(報紙箱)也暫時拆走,我以為政府是為了美化市容,來往行人逕自討論起來,原來是為了防止恐怖活動在冬奧期間有跡可圖,才暫時拆走的。


舉辦冬季奧運,確實為本地帶來許多商機,政府也可藉此機會,向全世界推廣本國文化、旅遊,投資機會。當全世界奧運愛好者湧入之際,也同時潛藏一些危機。政府有責,人民更不能推諉,才能過個歡樂而安全的冬奧。


加拿大是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許多移民在這塊土地上,和平相處了一、兩百年,在2010冬奧期間,也將展現出多文化的特色。大溫哥華地區交通局徵選了30名巡迴藝人,安排在各比賽場所的周邊街道為觀眾表演,以排遣因等候觀賽產生的煩躁。徵選試聽會在短短一小時內,便已登記額滿,許多街頭藝人向偶。


幸運被選上的藝人當中,有一位原住民青年說,他參加競賽的原因是為了向各國參與盛會的人介紹 Steel Drum(鋼鼓)。儘管這種樂器並非源自加拿大,但已伴隨他在加拿大多年,樂器本身當然也有資格成為加拿大代表! 說得理直氣壯,好一個文化的大熔爐呀!


還有一位溫哥華音樂家表示,他爭取一席表演之地,純粹是因為喜歡在街頭表演,娛樂大眾。這樣的單純、文化氣度令人激賞,也正是多元文化最豐富、最寬柔的地方。


美哉! 加拿大,由於冬奧盛會在溫哥華展開,讓我有機會浸潤在文化相濡以沫的氛圍中,擴大視野,更見識到民族大熔爐的力量。我相信冬奧必能圓滿成功,在加拿大開出遍地燦爛的文化花朵。



 


奧運紀念別針(Pin)滿街在賣,別針迷(Pin-sider)還可以當場與老闆互換手中的別針,要特殊喔!>>>>>


 




溫哥華市中心的街上,三不五時就可以與特殊人物打招呼,還可以與她們合照喔!>>>>>>







加拿大人的愛國心,還延伸到大樓外圍鋪上國旗,各種報紙奧運期間每天都會出現一整版面的國旗>>>




專為冬奧期間設置的市區有軌電車(從格蘭胡島到奧運村加拿大線捷運站 beteen Granville Island and the Olympic Village Canada Line station),本來計畫60天結束(3月21到期),但因為太受歡迎了,現在BC政府正與製造此車體的Bombardier公司計畫延長使用,希望未來能用續經營,讓外來遊客體驗一下什麼叫市區有軌電車。>>>>







當我好奇地問小孩冬季奧運(Olympics)結束了(正常運動員的比賽),那傷殘奧運(Paralympics)又是什麼時候呢?   哦! 原來主辦冬季奧運的國家必須兩種先後舉行,主辦委員會還真忙,剛於2/28結束Olympics,休息個11天,3月12日又開始傷殘奧運到3月21日結束(共10天),也許先前的冬奧瘋過頭了,溫哥華的市民早在2月28日過後就已經回歸正常作息了,平靜的生活,才像是加拿大的世界!

******喜歡欣賞更多冬季奧運相片者,請參 閱>>>>>>>>http://tw.myblog.yahoo.com/taichungliu1025/gallery?fid=138&page=1


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新移民如何安頓在加拿大的新家(How to Settle down in Canada for New Immigrants?)


一位格友全家今年暑假要移民加拿大了,讓我這位已經在此住了近5年的 "中鳥"移民者,想起當時移民來的點點滴滴(買房?租房?家具?小孩學校報到?),我不是一位篤信宗教者(Religionist),但是懵懵中(一路走來)我相信似乎有我自己的神或祖宗在庇護我如何走下去這條移民路。

當2004年老公堅決申請移民開始,我們選對了一位同鄉遊客轉介紹沒名氣的 "楓葉移民顧問公司" 辦理(手續費用省了10萬左右,而且老闆親自處理所有文件,我們一年就申請下來,別家庭拖了近兩年,還跑了兩趟加拿大的東邊省>>>新斯科細亞 Nova Scotia,瑣瑣碎碎多花了近百萬台幣在此省份上)。因為我的堅持裝一個貨櫃的家當過來,迫使我們在兩個月內就得買到自己的房子(租的房子空間不夠容入所有家當),原總價約加幣$38萬的房子,因為2010年的冬奧林匹克(Olympic)將在溫哥華舉行,所以房價飆到5-6拾萬,全家差一點成無殼家族,每當兒子三不五時羨慕同學的家多大、多新、多舒服時(近加幣100萬的房子),我就要訓話一堆加上一句>>>>人在福中不知福、比上不足,比下措措有餘。韓國朋友與我類似,運了一個貨櫃的家當過來,已經3-4年過了,現在仍在租房子,而且因為家當的關係,每次得租獨立屋貴了許多約加幣$1700一個月(與房東合住上下層或公寓約加幣$600-1300)。


 





第一次移民過來在機場向海關報到時,如果有任何英文上的或其他的不懂,海關人員會請來 "中橋互助會溫哥華國際機長新移民接待處(Community Airport Newc---omersNetwork, 簡稱中僑溫機場移民接待處 CANN)的服務人員過來翻譯,此機構專為抵溫新移民提供援助和諮詢服務,其經費來自加拿大移民部。


新移民這條路看上去是很辛苦,但是如果存著 "人生吃一點苦,有助於一個人的成長與成熟,融入當地的社會、文化與環境,自然會學到很多家鄉所沒有的資訊"






踏入加拿大的第一步是房子問題>>>>1)租房子---分a) 附家具與空屋的租法(差價約加幣幾百)----對新移民有意買房子者短期租附家具與廚房用具(Kitchen Appliance)的房子較適合、b)公寓/獨立屋(別墅型)與房東上下樓或前後院分住/大樓----移民過來就是要享受住獨立屋的感受(有別於台灣的鋼筋水泥房)哪怕是租房子,仍可以與房東共用前後院的綠地花草,尤其租金差不多的情況下。(像我全家雖然只租了兩個月,但是住在樹牆內的後院,還享有一塊綠地,不錯!)。以下網站可以找租屋與二手商品>>>>http://www.vansky.com/gg/newsgroup.php    2)買房子>>>找認識的人在做房屋買賣,只要提出要買的價位,每天都會陪同去看房子,直到滿意為止的一家,他(她)會幫我們開價(offer)給屋主,待屋主回覆>>>經兩方的協商一進一退價格下來決定最後的房價,房子仲介的佣金是由賣方出,買方不用出半毛錢,第一次在異地買屋,人生地不熟,由熟識的家鄉朋友當仲介會比較安心,除非有家鄉朋友的房子要直接轉讓出來,而自己又滿意,那就可以直接過戶了(需經過當地的律師)。





第二步是家具/家電用品問題>>>>決定要買房子之下---a) 它們可以請搬家公司以貨櫃運過來(或自己做文件連絡報關、船運公司與自己打包一切,此種方法須自己或週遭親朋好友作過船務貿易者才可行,如我自己,費用可省下十幾萬台幣),如不在乎金錢而又重中國風家具者,請搬家公司一切搞定,輕鬆許多(但DVD放影機務必在加拿大買,台灣的規格與美規不同,從台灣帶來的幾乎無法放映從圖書館借來的DVD)。 b) 有錢全部在加拿大買新的即可(須另加12%的稅,價格約台灣的3-4倍),要省錢者可以買自二手家具店(在溫哥華有一條街Kingsway的頭皆是二手家具店,一次買多時,運費還不加價!(像我以下的餐桌整組>>>包括橢圓形伸縮餐桌Dining room table+8張椅子Dining room chair+餐具五斗櫃China Cabinet約加幣$700多,二手的東西要會挑,有時仍可挑到很新的又好用的! 以下溫哥華的天空網站內有許多要回流回台灣或中國的家庭刊登出來的二手傢俱/家電用品很齊全,直得多參觀比較 ,但是得自己租貨運車載走>>>>>http://www.vansky.com/gg/newsgroup.php






第三步是小孩的入學問題>>>記得移民前2-3月得開始申請學校前3年的在校英文成績單、所有預防接踵的英文版證明,+附上租或買房子的水電單(證明學區地)之學校(8月中旬)報到,一般小孩都要測試英文程度的考試後,等9月份的開學日,校方才知道要如何安插小孩的程度到何級。


****每個城市都有二手店(Thrift  Store),有私人經營的(如Value Village比較貴,最便宜的小東西如茶杯也要$0.99),有教會經營的(比較便宜,$0.25起)或每年的5月開始幾乎每個星期六日,(開車到處逛)到處都會看到Yard Sale(庭院舊貨出售)的牌子或紙貼於路邊柱子上(包括時間/地址與箭頭),它像是在尋寶一樣,隨時會有你家中想要的東西出現,好不好! 就要看自己會不會挑了!


****想買二手驕車嗎?  溫哥華天空網站內也有欲回流的車主在售第一手車,其售價會比到中古商行買便宜$2000左右,而且比較不會像有些中古商行做假的里程數出售。另外花個近加幣$60-70,請保險經紀人幫忙向 ICBC 調閱此二手車是否有事故過(不管大小事故,二手的價格尚可再低約$500-1000,每一部車都有專屬的車號在前面玻璃的左或右下方)







 ******                以下載自溫哥華大紀元中文報紙                                  May 05/2010*******************


                                                       大溫基本生活工資需18元/小時


       近日加拿大國策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Policy Alternatives)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大溫地區的一個家庭滿足基本生活的工資收入需要不低於每小時18元。


       這項研究式以撫養有兩個孩子的雙親家庭為基準。研究發現為了支付生活必需品、食品、房租、托兒費、交通費等,兩個人全職工作,每人需要只少賺取18.07元\小時。


       據CBC報告的作者之一Seth Klein 稱,這個數字還是基於一個非常保守的估算。他說 "沒有用於儲蓄或退休計劃(RRSP),也沒有錢考慮孩子的專上教育(大學),住所是租的,沒有自己的房子。這是一個基本的預算,我在得到這個結論過程中,與很多雇主和首席執行官們溝通過,沒有一個人表示這個數字是不合理的。"


       與兩年前的這一數字相比,基本生活工資上升了近1.50元/小時。 Klein 說 "與那時比,一個三居室的租金上漲近百分之八,而食品和幼兒費上漲也都超過通脹率。"   該報告敦促雇主們提高員工工資水平到基本生活工資。目前卑詩省法定最低工資是8元/小時。 他還透露,位於溫哥華以東的新西敏市 (New Westminster),上周投票成為全市第一個對所有工作人員和簽約員工採基本生活工資政策的地區。








*************************待續**********************





 ********************************************************************************************


移民定居安頓下來後的問題>>>>>>>>>>>>>


1.  週圍所見,近10幾年來, 每個移民[加拿大]ㄉ台灣人都是大富變小康,小康變貧戶, 沒聽說過到[加拿大]功成名就, 事業發達者, WHY?      ANS:  卑斯省的警政署發言人、國會議員、醫生......都是華裔的第二代, 移民加拿大的第一代父母都是為了小孩的教育與未來而犧牲在異箱作第二等公民(小孩在台灣的死讀書教育,最後將成狄克族一群),如果選擇夫或妻繼續留在台灣賺錢之下(沒有所謂破產之虞),但小孩得 忍受沒有全家團員在一起的福份而且父或母得獨自一人在異鄉辛苦教育小孩還得忍受英文不夠好之下 到處跌跌撞撞地從零走過來(如果已經有親戚/朋友在此,那幸運多了),另一種選擇就是夫妻放棄在台灣的所有事業,全家團圓在異地從零開始。一開始為了將英文讀 好,會浪費1-2年的時間去讀政府免費的英文班加強聽與說的能力(此時就是吃老本了,儘管加拿大的中學教育以下是免費,但是一切的開銷最少是台灣的三倍成 本以上(從租房兩房約台幣$三萬元到買一個兩房的公寓約台幣$600-1200萬或獨立屋約台幣1500萬-上億皆有),美國沒健保(加拿大尚有健保) 但是牙醫沒保在內之下,近日第一次去讓牙醫生檢查有沒有蛀牙與順便洗牙>>>總額加幣$252約台幣$7560(我還算幸運>>公司醫療津貼代付80%,我只 付20%,如此之下仍得自付加幣$50.4約台幣$1512。填一顆白色的蛀牙洞加幣$210約台幣$6300,在台灣只要繳掛號費$100就全部搞定 了>>>幾乎是台灣健保的63倍或在台自費看牙的20倍費用了)。另外許多在台灣是白領階級的人,移民到加拿大後如果在英文不夠好到可以回自己的本行工作之下,就 得放下身段去找藍領階級(entry-level position)的工作(其時夫妻同心在加拿大一起有一份全職的工作(有制度的公司會幫員工付起全家的醫療津貼80%>>>政府 不保健的部分),仍可維持小康之家庭(我周遭有許多朋友此種例子)。但是現在有夫妻移民來的問題是放不下身段去工作,雖然全家在一起,又沒有收入只有台灣帶 來的錢在支出(試想台幣$30可以在台灣買一碗麵填飽肚子,在加拿大卻只能換加幣1元是沒有吃的東西可以填飽的>>>就算最便宜的 "碗櫃(台語發音)"也要加幣3元/珍珠奶茶也要加幣4元,還填不飽肚子呢!

移民這條路,本來就要有心理準備吃苦(環境、語言、飲 食....一切都得從零開始),依我個人的想法>>>>只要全家能在一起(不要四分五裂在各地),吃一點苦又何妨呢! 


********************************************************************************************


2013/02/01>>>>from BC 政府的廣告>>>>>NEW to British Columbia (Free Services)....Services for newcomers......Find a Job in Your Field/Learn English/Find a Place to Live/Get Your Driver's License/Get Health care/Enroll Your Kids in School......www.WelcomeBC.ca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地震來時如何躲,存活機會最大(How to be Safe during Earthquake)

 


海地(Haiti)2010年1月12日當地時間下午4點53分發生的7級地震,受到地震影響的人口大约為300萬人,保守估計死亡人數有45,000-50,000人。這讓人懷疑如此大的地震,有任何一絲希望躲過這浩劫嗎?



地震來時躲在「生命三角」內存活機會最大!


同學e-mail給我以下訊息時,我不懂什麼叫 「生命三角」,但是看完全文後,每個人心裡都會有個概念。現在整個地球的每個地方都有可能發生地震,大溫哥華地區已經近百年沒有大震了,當地的老一輩或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隨時有地震來臨,學校每幾年就會更換急救箱(First-aid kit),還會開會研討摹擬地震來臨的應付之道,有時還要求家長捐獻購買藥箱的經費。





********************************************************************************************













我叫道格•庫普(Doug Copp)。是世界上最有經驗的救援小組─美國國際救援小組(ARTI)的首席救援者,也是災難部經理
本文中以下信息能在地震中挽救生命。

我曾經和來自60多個不同國家成立的各種救援小組一起工作過,曾在875個倒塌的建築物裡爬進爬出。在聯合國災難減輕(UNX051-UNIENET)小組中我擔任了任期兩年的專家。從1985年至今,除非同時發生了多個災禍,我幾乎參與了每一次重大的救援工作。

1996
年,我們用我創立且被證明是正確的方法製作了一部電影。土耳其政府、伊斯坦布爾市、伊斯坦布爾大學及ARTI聯合製作了這部科學研究影片。

我們模擬摧毀了一座學校,和一個裡面有20個人體模型的房屋。10個人體模型用「蹲下和掩護」方法,另外10個模型使用我的「生命三角」的求生方法。

模擬地震發生後,我們通過倒塌的碎石慢慢進入建築物,並拍攝和記錄了結果。

在一個可直接觀察到及科學的條件下,這部電影拍攝了我使用的求生技術。結果顯示那些用「蹲下和掩護」方法的人存活率是零,而那些使用「生命三角」的人能夠達到100%存活率。已有上百萬人在土耳其和歐洲、美國、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的電視節目看過這部片子。


我曾進入的第一個建築物是在1985年墨西哥地震中的一個學校。每個孩子都在課桌底下。每個孩子都被壓扁了。他們如能挨著課桌的走道里他們躺下,就有生還的希望。我不知道孩子們怎麼會被誤導要躲在某物體的下面。

簡單地說,當建築物倒塌落在物體或家具上的屋頂重力會撞擊到這些物體,使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被我稱作的「生命三角」。物體越大,越堅固,它被擠壓的餘地就越小。而物體被擠壓得越小,這個空間就越大,於是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於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

下次,你在電視裡觀看倒塌的建築物時,數一數這些形成的「三角」。你會發現到處都有這些三角。在倒塌的建築物裡,這是最常見的形狀。幾乎到處都有。我培訓Trujillo(人口約為75萬人的地方)的消防部門,教導人們如何求生,如何照顧他們的家人,以及如何在地震中援救他人。

Trujillo
消防部門的救援總負責人是Trujillo大學教授。他陪伴我同行,他說:「我叫Roberto Rosales,我是Trujillo的首席救援者。我11歲時,我被陷在一幢倒塌的建築物裡。就是發生在1972年的那場地震中,當時有7萬人死亡。我利用我哥哥摩托車旁的『生命三角』保住了生命。我的朋友們,躲在床下,桌子下的人都死了,我可以稱作是『生命三角』活生生的例子,而我那些朋友是「蹲下和掩護」的例子。」

道格觀察到地震中的自救10項要領 :

當建築物倒下時,每個只「蹲下和掩護」的人都幾乎全被壓死了。而那些躲到物體,如桌子,或汽車下躲避的人也總是受到了重傷或死亡。

貓,狗和小孩子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自然地蜷縮起身體。地震時,你也應這麼做。這是一種安全的本能。而你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裡便可做到。靠近一個物體,一個沙發,或一個大物體,結果它僅受到輕微的擠壓。

在地震中,木質建築物最牢固。木頭具有彈性,並且與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動。如果木質建築物倒塌了,會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間,而且,木質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磚塊材料則會破碎成一塊塊更小的磚。磚塊會造成人員受傷,但是,被磚塊壓傷的人遠比被水泥壓傷的人數要少得多。

如晚上發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簡單地滾下床。床的周圍便是一個安全的空間。

如地震發生,你正在看電視,不能迅速地從門或窗口逃離,那就在靠近沙發,或椅子的旁邊躺下,然後蜷縮起來。

大樓倒塌時,被發現很多人在門口死亡。這是怎麼回事?如你站在門框下,當門框向前或向後倒下時,你會被頭頂上的屋頂砸傷。如門框向側面倒下,你會被壓在當中,所以,不管怎麼樣,你都會受到致命傷害!

千萬不要走樓梯,因樓梯與建築物搖晃頻率不同,樓梯和大樓的結構物會不斷發生個別碰撞。人在樓梯上時,會被樓梯的台階割斷,會造成很恐怖的毀傷!就算樓梯沒有倒塌,也要遠離樓梯,哪怕不是因為地震而斷裂,還會因為承受過多的人群而坍塌。

儘量靠近建築物的外牆或離開建築物。靠近牆的外側遠比內側要好。你越靠近建築物的中心,你的逃生路徑被阻擋的可能性就越大。

地震時,在車內的人會被路邊墜落的物體砸傷,這正是Nimitz Freeway路上所發生的事情。San Francisco地震無辜受害者都是呆在車內。其實,他們可簡單地離開車輛,靠近車輛坐下,或躺在車邊就可以了。所有被壓垮的車輛旁邊都有一個3英呎高的空間,除非車輛是被物體垂直落下。

我發現,在報社或辦公室裡堆有很多報紙的地方,通常會好些,因為報紙不受擠壓。你在紙堆旁可找到一個比較大的空間。

美國國際救援小組(ARTI)網址:http://www.amerrescue.org/
為救自己一命,請耐心花費10分鐘細讀本文並牢記,以備不時之需:

溫室效應讓地殼及海洋溫度升高,地殼膨脹擠壓,所以地震愈來愈頻繁也愈猛烈,您住在地球上任何角落都可能難逃地震的傷害,小心不要被地震淘汰!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如何在加拿大申請美國簽證(How to apply for the States' Visa in Canada)

如果在加拿大的居民擁有楓葉卡,但是在近4年內(1460天)未住滿3年(1095天)無法申請到加拿大的公民身分者,想到美國與加拿大的邊界城市採購或旅遊,就務必申請美國簽證,全世界的美國領事館(US Consulate)接受申請簽證的方式皆相同(很......繁瑣),得親身前往申請(除非與他們有互惠的國家如下>>>The following countries currently participate in the Visa Waiver Program: Canada, Andorra, Australia, Austria, Belgium, Brunei, Denmark,Finland, France, Germany, Iceland, Ireland, Italy, Japan,Liechtenstein, Luxembourg, Monaco, Netherlands, New Zealand,Norway, Portugal, San Marino, Singapore, Slovenia, Spain, Sweden,Switzerland, United Kingdom and South Korea, 則不用簽證只需用護照就可以),所有的作業,包括面試前的預約與申請表都是採電腦線上進行,這對上年紀的申請者,真是一大挑戰!,這時家中的年輕人小孩最管用了,如果不服老,自己來吧!



第一步>>>>網上約時間( THE APPOINTMENT),以下四種方法,對英文聽力尤其電話中的聲音不好聽清楚者,以網上申情最便宜又方便。結束後務必列印官方確認接受的A4一份資料下來。時間只有早上8點起到11點半止。
You may make an appointment using one of the following methods:
www.nvars.com (flat rate $9.50 CDN)
• Calling from Canada 1-900-451-2778 ($1.89 CDN /minute)
• Calling from U.S.A 1-900-443-3131 ($1.89 USD / minute)
• Credit Card 1-888-840-0032 (CDN/min charge)


第二步>>>>先去住家附近的照相館指明申請美國簽證之用的大頭照 2張,另外務必要求館長e-mail給我們大頭站的檔案,以便網上申請時,直接上傳檔案到官方的申情表上(否則像片用自家的掃描器掃描出來的畫面顆粒要求無法達官方的標準而不能網上申請成功)>>>想了解其要求標準(Guidelines for Producint High Quality Photographs for U.S. Travel Documents for Visa Online Applications),可上此網站>>>http://travel.state.gov/visa/guide/guide_3877.html 查明。


第三步>>>務必上網  https://ceac.state.gov/genniv/ 填寫 表格 DS-160,上傳大頭照,最後網上確認(Sign and date the application form)後務必列印確認表與所有每一頁的內容下來(上面有個人身分條碼>>>barcode)。(Please note that you must print all pages including the barcode page on the last page which contains all the information)。十幾頁的內容,每一頁都可以存檔到自己的個人電腦的檔案夾內(每一頁如果超過約10分鐘沒動作,官方網站就自動取消,又得從頭一頁開始,如果有存到自己的檔案夾內,官方網站有一個門路會讓先前存檔的資料一一顯現出來。


第四步>>>確定網上申請成功後,到指定的加拿大 ScotiaBank 任何分行(他們有存款單表格提供)繳美金 $131 (填寫一式三份的存款單),事後行員會給兩份收執聯(VISA APPLICATION FEE: Each applicant must pay a U.S. $131.00 application fee, in exact U.S. currency only
(coins are not accepted). This application fee is non-refundable, regardless of whether or not you are issued a visa.This fee cannot be paid at the Consulate. You must present two copies of the receipt for the USD $131.00 nonrefundable visa fee, paid at any ScotiaBank branch)


第五步>>>準備妥當所有要求的以下相關其他相關文件(REQUIRED DOCUMENTATION),準備赴面試時之用。
• 有效的國內護照(Valid passport)   •  楓葉卡   • 繳款收執聯兩份   •  證明在加拿大的文件(Proof of status in CANADA)  如楓葉卡 、學生證明、受雇證明、買房子或租房子的証明或銀行的月帳單....等('Maple Leaf” permanent resident card or original Canadian student, employment )    •  第一步的確認時間表     • 第三步的 申請表格確認單與所有的申請表內容(很重要,沒有請下次再來)   


****************************************************************************************


面試當天可以開車(領事館的對面街就有兩三家的室內停車場,很貴>>半小時加幣$3.5,一趟面試下來3小時以上,選一天的停車費$18.3到26>>每家收費略有差異,反而比較划得來),或搭捷運來回一人才$10左右。想知道如何自己開車前往或如何搭公共汽車與捷運,上google網站的 地圖網----http://maps.google.ca/maps?hl=zh-TW&tab=wl  打上領事館的地址 >> 1075 West Pender St. 與自家的地址即可已得到請清楚楚的指示。


當天會扣留住護照不會馬上發回,兩天後可以親自回領事館拿回護照(內已蓋上簽證的章),或由館方以先前申情者附上的加拿大郵局專用的特種郵遞信封內裝護照寄回申情者>>約數天到數星期內。(There is no same day issuance of visas. All eligible visa applicants must be prepared for processing delays which could take from a few days to several weeks or more. For residents of Canada, applicants should bring with them to the visa interview a Canada Post Express Post envelope for the return of the passport(s). A small Express Post envelope must be purchased for use within British Columbia, Alberta, Saskatchewan, and Manitoba. For all other provinces, you must purchase a National Express Post envelope. In limited circumstances, applicants may be allowed to pick up their passports and visas on the second business day following the  interview.)


備註: 申請護照最好是在自己的國家與居住的所在國申請,否則被拒絕申請的機會會很高。( Visa applicants should normally apply at a U.S. embassy or consulate in their country of residence. If you are not a resident of Canada, interviewing officers in Vancouver may not have experience in evaluating the circumstances in your country of residence. You may, therefore, have greater difficulty establishing your eligibility for a U.S. visa in Vancouver than you would experience in your home country. A substantial percentage of visitors to Canada are denied visas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Consequently, visitors to Canada are strongly urged to apply for U.S. visas in their country of residence.)


備註: 面試當天以下的東西不準隨身攜帶進入(否則不能面試)>>>>食物、飲料、偝包、行李箱、皮包、大型嬰兒車、任何電器用品如手機、MP3......等 。(Prohibited Items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items are prohibited inside the U.S.  Embassy/Consulate and we have no facilities for storing these items, so please leave them at your home, hotel or in your vehicle: · food and beverages;    weapons or tools;   backpacks, luggage, or purses;   ·electronic or recording equipment of any kind,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laptop  computers; mobile phones; PDAs; cassette, CD, MP3 players, pagers, keyless remotes; and ·oversized strollers.)


備註: 面試當天申請者可以被允許一個帶翻譯的朋友或親戚進去(但此人務必攜帶證明文件,如護照或楓葉卡來證明身分),其他的人不許進入館內。(Accompanying Persons The following persons may accompany a visa applicant during his or her visit to the Embassy/Consulate: · Interpreters: An applicant may bring one interpreter if he does not speak English well enough to participate unassisted in the visa interview. · Special Needs Assistants: An applicant may bring one person to assist him if he is elderly, disabled, or a minor child. · Attorneys: Attorneys will NOT be permitted to accompany clients into the waiting room or at their interview. · U.S. Citizens: An applicant may be accompanied by a U.S. Citizen.)


********************************************************************************************


2010/1122起加拿大已經允許台灣旅客免簽證的優惠,這意味者我們的親朋好友要到加拿大來拜訪我們更方便了!